112-1 創意與設計

「如果你特別在意某個空間,你可能已經找到你未來創作的某一部分。」

今天是同學們初次進入廢棄好些時日的社資。有人在這裡發現某間辦公室裡有2012年的壹週刊;有人著迷於門口死去,卻仍以死去的方式活存著的蛾;有人很在意沒有任何藝術家進駐的3樓,有「可不可以消失?」的孫中山。 同學們初次探險社資,除了是感受這個巨大的廢棄空間,更是在嘗試靠近那個「真的可以利用學校某個空間,做著完全屬於我想做的事」的想像。那樣的想像,帶著觸碰到對常態與規則可能可以被打碎的不可思議。 大家參觀與體驗著經過了一個暑假,在這裡進駐的6位創作者的房間,然後發現:想像好像真的不會只是想像。而對社資空間的想像空間,已正悄悄在每個人心裡的某個房間發酵。

從「夢」連結彼此,再一起從「死亡」開始。』

其蓁在《記憶迷宮》裡說,夜晚只是一天的一部分;文玲說:「已經知道的事情不有趣。」所以我們要嘗試看看一起走進未知的、陰暗的、死掉的地方。先是讓不知道的東西透過書寫溜出來,下禮拜再嘗試非語言的方法。 今天的課堂從圍坐聊聊彼此最近的夢慢慢潛入更深層的地方,再一起去到樓梯間,感受其蓁的作品《記憶迷宮》,與安靜昏暗的空間跟著影像一起呼吸,探索那些不清楚、未知與黑⋯⋯。 第二堂課Something we dont know control us,最喜歡什麼?最討厭什麼?沒看見/看完什麼?透過一個一個問答,我們窺見了我們之前沒注意到或是忽視的部分,陰性力量與陽性力量的拉扯、糾纏、影響,最後陰與陽調和,成為一個自己喜歡的樣子。 最後在Shadow的遊戲裡,從我們不喜歡、討厭的部分上,找回某種力量,那些我們缺乏卻需要的,使我們更加強壯,而「渣男」獲得了極大的迴響,也許我們骨子裡都渴望著某種「渣」的力量。

「一個人只能在黑暗裡找光,而無法在光裡找亮。」

這週,我們從死亡的道路中繼續走下去,去看「陰影(shadow)」。 陰影是我們每個人的一部分,那個總是面對外在世界向陽的反面。 在陰影裡,我們置放那些被壓抑了的東西。 也正因為是陰影,所以我們常常視而不見,或真的看不見。 這是一堂神奇的課,有些人聽了會不小心睡著、有些人會想起好多兒時回憶; 有些人已經聽了好幾次陰影的課,然後發現每次都補齊一點點上一次恍惚了的部分。 不論如何,是一堂需要時間慢慢消化,並且會持續發酵的課。 「大部份的我們,大部分都是死的。但只有先破碎了,我們才有可能活著」老師說。 於是我們從死亡的陰影進入,探索活著的遊戲。 透過「玩(playing)」的行動,我們練習成為自己的母親: 不壓自己,也不被自己壓。

「最誠實的是來自裡面的聲音,那個聲音就是我們的身體。」

今天是三人舞(authentic movement)的日子,我們從社資中已漸漸熟悉的ROOM 208開始,一路舞、舞、舞———三個人一組,一人閉著眼睛輪流跳一支舞,跳過無光的地下室、跳到「原來政大有這種海闊天空」的頂樓。 要「活」下去,首先要有創造力,明白我們都有選擇。 不知道該怎麼做、不知道該聽誰的聲音的時候,聽自己的身體。 身體是最直接的,想要什麼、討厭什麼;也是最容易輕忽的。於是我們要練習身體的感受、身體的智慧。

「藝術是讓關係產生的觸媒。」

同學們即將在社資進行駐地創作,三人小組的共作計畫隨著討論逐漸成形。 今天,子謙帶來了30個藝術關鍵字,帶我們瀏覽了當代藝術的流變史,看到了各種超越想像、跨越界線的藝術形式。 藝術不只是在特定時間、空間中被放入格子內的物品,而是有人參與、建立關係,有可能留下些什麼。 In-Residence在中文尚未有直接對應的翻譯,同學們可能在社資駐地創作期間留下實質的、具體的作品,改變了社資的一部分,也可能透過創作,使自己與社資的關係、自己與觀眾關係的發生意外的作用。

「偷懶,投機,沒有努力,也沒有關係。」

今天的課程從與大家分享上週的創作練習開始,每人將自己上週抽到的籤融合自己的想像與思考,進行創作,並與大家分享作品名稱、概念與心路歷程,有些人的分享,讓我們了解自己從小生長的天空是多麼藍;購物車的品項與數量、搜尋紀錄、個人物品清單,除了更了解自我,也帶來赤裸的感受,與選擇性公開的反應;一個對日常的記錄,帶來文字與口述的反差感⋯⋯。 而在每人的分享結束後,抽一張彩虹卡,念出內容的瞬間,發現「無意識」也與前面的創作產生連結互相呼應。 子謙聽著同學們的分享給予回饋,同時,聽見許多創作者,對於自身創作有著投機、偷懶的感受,他說道:「偷懶,投機,沒有努力,也沒有關係,這只是初期與開始。」 接著帶來九個創作案例分享,每一個案例,都讓我們對藝術行動、概念、意義,有了更豐富多元的想像與思考。

「這些是我們可能一輩子也只有一次機會好好觀看的作品。」

藝術家子謙,同時也是這學期「創意與設計」課程的老師之一, 本週為我們帶來了富有含金量、扎扎實實的藝術史與作品欣賞課程。 而政大學生們似乎有些適應不良。 「感覺這些距離我們好遙遠」有同學說。 不知不覺我們就掉進了創作者們的作品當中, 越發不能理解:究竟什麼是藝術?什麼是創作? 而我們又是誰?我們想要成為誰? 子謙說,他不會輕易的去談「藝術」。 而所謂的「創作」,其實就是找到各種可能性、嘗試運用各種方法, 去訴說我們想說的事情---關於我們的事情。 或許可以說,在「創意與設計」這門課, 我們在找的就是怎麼透過探索自己然後創作。 換言之,也正是我們如何透過創作,又回過頭來更認識自己。

創作,只是通往內在道路的其中一條而已。

「如果那是只存在一分鐘的作品,那會很浪漫。」

五位青年創作者為同學帶來導覽,在與創作者的互動中,同學感受到現場導覽、交流的能量。 陳囿蓉是過去經常在創意實驗室帶領「直觀歷程性繪圖」的老師。「我想以『別人看得懂』的媒材,用最簡單的方式傳遞情感。」囿蓉從一個夢開始,繪畫與剪貼,發展成一幅一幅圖畫。

羅紓筠從18歲到42歲,不斷面對岔路的遲疑。借找路的詩人為展間提供三個章節,在創作的路上,有音樂、有詩、有陶器。大大小小作品裝框上牆,展場就成了人生的路。

林柏辰在展場唸故事,由丈夫為繪本翻頁,彷彿睡前的兒童房。同學以為,黑白的內容是悲傷的故事,原來是好有能量和愛的故事。柏辰鼓勵同學,不斷把過去做過的作品重做,也是好的發想。 謝璧卉畫蝴蝶卻被退稿了,他想:「這麼好,為什麼客戶不要?」於是他一直畫,畫很大。

璧卉發現,午後某刻斜陽會照進展間,穿透窗上的畫布。「如果那是只存在一分鐘的作品,那會很浪漫。」語畢,我們一同見證了這魔幻時刻。

張子謙作為共同授課的助教,的作品有影像日誌、提示和研究室,作品不只安放在展間內,而散布在一樓各處。邀情觀者一同完成作品,也讓同學們思考作品的邊界。

「你挑選的空間就是在回應你啊!」

這週老師與助教們一一拜訪每一位同學自己挑選的、在社資裡準備創作的房間。 每一個空間和每一位創作者,都散發著全然不同的氣息。我們用身體感受,用眼睛看、耳朵聽,在話語與空間中探索象徵,一同拓展對自己作品的想像。像是為什麼這樣的我選了這樣的空間?為何這週決定要換一間跟上週不一樣的房間?為何有兩間房間就是無法抉擇到底要哪一間? 空間在回應與召喚我們。我們的任務就是去傾聽那樣的召喚、然後再用創作去探索更多的自己、進而回應象徵的反映。

「思考、交流與創作的藝術沙龍

這週文玲醫生、子謙與助教們兵分三頭,輪流探訪各個創作者,在一系列的車輪戰裡,有文玲感性的診斷、子謙犀利的提問與助教過來人的建議,與創作者來場有趣充實的藝術沙龍。 有些作品剛播下種子正準備發芽,有些已長出些許枝葉正面臨第一場雨,有些花苞悄悄冒出,並期待著更燦爛的綻放,每一個作品都在創作者細心的孕育下成長茁壯。 創作者、作品與空間三者有自己的呼吸,需要時間,需要耐心,在最後的時間裡,仍然激盪著獨一無二的火花,期盼看到所有事物在社資熱烈綻放的那天!

「變成動物、變成作品,一起活在社資、活在創作裡!」

在文玲、子謙和助教陪伴下,創作者經過輪番數週的討論、沈思和實踐,社資森林終於要對外開放了!今天,先小試身手,在課堂中對內公開。 雖然每位創作者待在各自的房間裡累積創作,無意識中,作品間卻有所連結,相互輝映。 從期中到期末幾週內,我們看見創作者帶來截然不同的房間,也看見他們展現出有別於課堂中的面向。 在森林中, 想要好好被愛的人, 想被保護的人, 想掙脫保護的人, 想被凝視的人, 不想被看到的人, 變成動物、變成作品,一起活在社資、活在創作裡!

「抽兩張牌,今天是聖誕節,只有正位!」

今天是創意與設計這學期的最後一堂課,所有的學生、助教與老師們,互相依偎著坐在社資的Room101,相比Room118這裡要更狹窄,文玲說相比學期初,我們彼此變得更靠近、親密了,不妨一起擠在一個小小的空間裡,坐在地上,更貼近彼此。 從助教開始,再到每一位修課同學,分享這學期的收穫與感想,子謙貼心的為大家做了紀錄投影片與影片,從30個關鍵字、創作練習、期中呈現,再到最後的期末展,讓大家回顧這學期的創作歷程與足跡,有的爬梳起來格外有趣,有的尚且找不到關聯,但或許也為未來的創作埋下了種子。而子謙也讓同學們分享完之後抽兩張牌,作為一種精神指引與療癒在內在與潛意識裡,繼續陪伴大家,給予力量。 最後子謙與文玲談到這學期大家的能量與狀態,給予大家鼓勵與支持,也期待未來能繼續看到各個創作者在創作的路上前進,儘管可能會「髒、累、難、糗」,也要記得玩、記得遊戲,記得有創造力的感覺,比什麼都讓人覺得「人生是值得活下去的。」

分享本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