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1-1 意象與繪圖

「可能因為內心過於黑暗吧,在寫作過程透過與他人的經驗交流,我總感覺到亮晶晶的什麼在我的意象中繞來繞去。」
畫家利用心中「亮晶晶的什麼」來繪圖,一個人如何有意識的藉由圖畫去展現「亮晶晶的什麼」便是本堂課的重點。在現代社會中內外在失調,此堂課便是進入、調和、並挖掘出深層內在,藉由繪畫過程向內看、凝望自我,以此豐富個人的生命經驗。 就如同「心流」狀態,或許因為一部電影、一首歌、一場戀愛而陷入時間的岔路,在那個當下脫離線性的時間束縛,看似停滯卻是進入一個神秘的「空間」,在那裡感受不到時間狀態,且意識不到外在的其他事物,那個當下只有自己以及所愛事物的存在。 在介紹完課程內容後,老師讓學生們探索創意實驗室這個空間,並畫出「自己在空間中繪圖」的作品,融入、感受這個空間,找到一個在呼喚著「請你畫我」、「請你將我畫下來」的所在,引導學生們體驗空間以及自身存在,來探索內在與空間的關係。 課堂的最後,老師介紹了繪本《我說話像河流》中的其中一頁「爸爸說,我說話,像河流」,並說明畫面意義與課堂體驗的連結,帶領同學們感受「亮晶晶的什麼」,以便結合課堂上同學們所繪製的圖畫,交融成只屬於自己的內在意識圖像。

「我的腦袋裡有一片海。」
「哪裡有好看的天空,哪裡就是家。」
「海底有星星。破壞是美好的。」
「你用的顏色很乾淨,但畫畫時別害怕弄髒。」


我們要去旅行了!
把亮晶晶的自己畫成一張紙、流成一條河;展開、對折,揀選一顆石子、定錨一片靈魂。
然後展開一張黑紙,圓滿地畫一片宇宙。
我們輪流說話,分享,流瀉;打開閃亮的房間,再關上,在儀式與儀式之間,我們把一部分的自己留給星期四早上。

「希望你們讀的是,自己創造的政大。」


本週以河流為主題,課程的開頭所有人讀了自己的兩百字,一個接一個,串成一條聲音的河流。於此同時,我們也用自己的筆,在自己的紙上面跟隨自己的感受,留下河流般的筆觸,也許是圓圈、也許是線條。後半部則是進行了以身體為主題的積極想像,想想自己身上最活著的地方?又或是哪裡已經死掉了?死掉的,也不完全死亡,我們用了蠟筆與畫紙,跟他重新對話,也許他還在鬧彆扭、還在暗自啜泣,但我們努力聽他想要什麼、用蠟筆給他們一些想要的東西,就慢慢地產生了新的關係。課堂的最後,立了一個可愛的小規定:每週都要有一個同學負責播音樂,很期待接下來的每週四早上,創意實驗室能被五顏六色的音樂填滿。

這堂課老師以「河流美術館」為主題,帶領同學們走進畫作世界中尋找內在深處的自我。並與榮格心理學進行連結,透過「積極想像」(active imagination)的方式,先清空自己,為意識讓出空間;再用形式去捕捉內在意象,並與之對話。有些人能從中找到近期煩惱的解答,有些人則是挖掘出未曾發現的意識秘密。 在課堂的後半,老師帶我們進入榮格的世界,並說明「原型」的意義。榮格所發展出來的原型,正是所有藝術品會震撼人心的原因,它與眾人的生命經驗共鳴。 萬事萬物皆有原型,每個人的故事中的原型(生命經驗)也會與大眾的原型產生共鳴,使人感到震撼。我們有各種可能性去感知各種原型,也會因為際遇和所處環境的不同而感知不到某些原型。 「多關注自己的夢」在課堂到尾聲老師如此說道。夢中的意象能讓我們領略更多沒有意識到的事物,或許是我們無意中忽略的,甚至是下意識避開的事物。榮格說「你刻意忽略的東西有天會咬死你」,我們透過「情結」,也就是我們能量所放置之處,去看見我們的原型。 也因此,我們可以藉由探索我們的情結,從而找出自己的原型,這會是一趟充滿意義的自我發現之旅。

用朗讀「遺失的靈魂」開場,再來是兩個想像創作練習。我們要想像一個空間,揣摩他的溫度、他的來歷、他的年紀,把它畫下來,自由書寫,找一個夥伴分享討論。 再者,依據自己想像的空間,我們帶著自己從上課途中撿拾的自然素材、平時慣用媒材,化平面為立體,用角釘、黏土打造紙偶與心靈小屋,再為紙偶書寫一段英雄旅程的挑戰與故事,最後圍圈訴說,分享今日的旅程。


「靈魂的速度比身體緩慢。」
「走慢一點,為了讓靈魂跟得上。」

本週的主題為「creative block」,隨著課程步入期中,也慢慢要開始正視,自己的創作裡那些不肯出來的什麼。首先看了同學的作業,我們從文字與圖像中,抓出了一些藏在作者潛意識裡面,但還沒被發現的東西。接著帶入了童話,童話可以如何幫助我們看見原型,以及怎麼去分析童話。然後,我們聽了睡美人的故事,讀了關於多出來的十三,與禁忌的房間。最後,選一個自己最有感覺的角色當主角,透過圖像去發展他的另一面、發展他的創造力。

「沒有重複的問題,沒有重複的答案,只是沒被發現而已。」
總結了第二個月,第二個主題「等待」的第三堂課。而我們一同面對意識與無意識特探詢,本週大堂課一起經驗一位同學-嘉珮的夢境。 透過Montague Ullman 的「讀夢」方法,一起經驗這場夢鏡裡的世界,從夢者對夢境的描述,及其他同學的發問,找尋著圖像、文字的象徵與自我投射,以「如果這是我的夢….」最為起始句去發展夢境的意象。再來進入到夢者對當天現實生活的分享,最後回到大家對於這齣夢境,身為的觀者的詮釋進行分享。

「薇心美術館」在今天開張,今天結業──宛如一個小時的夢境,薇心在舞台中間,流瀉自己的文字、自己的生活;就像所有畫家眼前的雕塑,這是無我的境界,我們聽的並非一個人的故事,而是一段心靈。 一個小時的限定美術館結束後,第二個小時大家各執紙筆,有的人留在實驗室,有的人趁今日天氣甚好,外出寫生──薇心的心靈寫生。 我們畫畫,我們與夥伴分享自己的歷程,最後收合在期末繪本的提醒──別著急,請仔細看看其他夥伴的文字、的圖像、的創意,我們會自然而然地形成組別,完成這段繪畫與故事的旅程。
「人數雖然不平均,但宇宙自有它的道理。」

「錯了就錯了,沒關係,因為也不能做什麼,就只能書寫了。」家駿說。

這週是「家駿美術館」,家駿以他溫柔的聲音帶領我們進入心靈與書寫的體驗。分為三段自由書寫「我最早記住的印象是這樣的……」、「我的心裡有個節奏……」、「我覺得我錯了…./我覺得是他的錯……」 在限定家駿美術館結束後,是心靈寫生與繪畫與分享體驗美術館的歷程。 最後的時間是確認期末的分組事項,已經成形的小組開始討論,未成形人們聚在圓形舞台聆聽、觀看其他夥伴的圖像、的創意、的想法,自然而然地形成組別。

「母親就像是月亮,我們總是看到明亮的那一面。」

今天是最後一場美術館:昕翰的美術館。今天昕翰帶來的展品是他自己拍攝的影片,影片裡的主角是他的媽媽,我們跟著昕翰的眼睛,看了他所認識的媽媽。看完影片後,我們畫了曼陀羅,大家都在曼陀羅裡找到了一點母親、一點家。說著自己的母親,我們都變得柔軟、易碎,但今天的課堂也像母親的擁抱一樣溫柔,輕輕接住了所有人。

分享本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