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1-1 傳統精緻藝術再創新

「缺陷是一個賣點,因為他不能被AI模仿。」


開課第一週由兩位老師的課程介紹開場,第二週就從同學們介紹自己開始。這學期,我們有修過博物館經營管理的同學、修過新媒體藝術的同學;有醉心於古裝劇、中華文化的朋友,有缺學分的髮模,還有嘗試二創、動畫的同學。擁有如此分歧的興趣、經驗的我們,在創意實驗室相遇了,究竟這個秋天,這群人能會什麼工具製作動畫、用什麼角度看文物、用什麼方式磨合彼此,助教表示:好可怕,但好期待。
除了認識彼此之外,在第二堂課,彥杰老師也向大家分享各大博物館面臨的困境,以及這些困境的解方,透過運用AR、VR、XR,讓文物能被更多人、更多模式、更完整的被看見,這似乎也回應了第一週宇珍老師提到的,文物和看見的關係。期待這學期我們能在兩位老師的帶領下,透過動畫、透過更深入理解脈絡,更看見文物。

課堂小知識:故宮的限展品每展出四天,就要休息保存三年(非限展品為展三天休十八個月)
助教表示:我也需要休息保存三年(o´Å`)=з

「透過他,看到他的時代。」


這週由宇珍老師接棒,介紹本學期可以選用的文物素材。這學期老師選擇的是十月五號即將故宮開展的「寫盡繁華-晚明文化人王世貞與他的志業」,希望同學們初步在課堂上認識文物後,能親自走訪故宮,實際去欣賞文物。
課堂中老師帶著同學深入文物,從畫中人物的姿態、配件,猜想他與主人的關係;從孩童的髮髻和衣著,推測他的性別;從同時保有水路城門的城牆,推敲畫家作畫的地點;橋下的人、酒樓裡的人、坐在牛背上的人,用我們的想像力去解讀清明上河圖的細節。我們試著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王世貞的作品,再藉由他的作品看到十六世紀的大明繁華,認識當時充滿創意與多元競爭的文化生活。

課堂小知識:「清明上河圖」被譽為「中華第一神品」,也是史上出現最多偽作的名畫,仿作估計上千張。
助教表示:仿造這麼複雜的畫的人其實也是蠻厲害的椰⋯⋯

「他和山的距離很曖昧。」


這週我們走進山水畫裡。從范寬的谿山行旅圖,看到山頂的密林;從李唐的坐石看雲,看到十二世紀南宋畫裡的閒情;從趙孟穎的鵲華秋色圖,看到茅舍、漁人,以及恬淡平靜的氣氛。
下山後,我們進入張雨的題倪瓚像,畫中的主角倪瓚是元四大家之一,畫中屏風山水刻意模仿倪氏風格,並借用佛畫中維摩詰居士的坐姿,來塑造倪瓚風神清朗的隱士形象。
課堂小知識:持學生證能免費在故宮換票入場。

「動起來了!!!」


這週我們移地授課,到達賢的創客中心,第一次接觸Cartoon Animator,從懷著忐忑的心摸索,到看著自己創作的角色在螢幕上跳動,心情非常激動。
在大家不停地往自己的角色身上加動作指令的同時,老師也忙著幫同學著裝,準備使用今天的重頭戲:動態補捉!
自願上台的同學換上接滿線的緊身衣,依老師指令完成動作校正後,螢幕上的人物就像鏡像一樣,跟著同學起舞,除了肢體的捕捉,老師還用手機讓另一位同學做表情捕捉,看著男同學擠眉弄眼、吐舌反白眼的樣子,助教直接忍不住大笑。

「用不同的東西去轉譯過去的文史知識。」


這週是同學們第一次提案,各組依序上台提出他們選擇的文物和點子,再由彥杰老師、宇珍老師還有守正老師給予回饋,在提案的過程中發現三組都選擇了同一個文物:清明易簡圖,但第一組事想透過遊戲的方式敘事故事,第二、三組則想將文物結合時下盛行的外送平台,師生共同探討提案的可能性和挑戰。
守正老師有傳統文學的觀點,宇珍老師有文物歷史的脈絡,彥杰老師有新媒體的看法,同學們可能一時無法完全接收來自四面八方的意見,但相信經過消化後,這些意見會成為創新很好的能量。

「這個蠻簡單的~!」


這週我們再度到達賢創客中心移地訓練,第一堂課老師帶領大家使用MAKAR製作AR和VR,還用StreetView下載google map的街景,直接當作動畫素材。原本擔心一次教這麼多軟體同學會不會太吃力,沒想到軟體比想像中好上手,同學們在電腦做完設定後,就能用手機app立即看到虛擬的圖像,非常有趣。
第二堂課老師再次提到logline的概念,並要求各組討論,引導同學向自己的提案問為什麼。為什麼這麼做?為什麼這個角色要出現?為麼是這個形式?讓各組的提案能再作進一步的修正,接著第三堂課我們進入畫分鏡的環節,讓同學能開始撰寫分場大綱,讓構圖和畫面更嚴謹、易懂;量化素材,讓提案更落地。

「我覺得你們做得不夠。」


本週進入各組的第二次提案,經過兩週的吸收和轉化,有的組更改所選文物,有的組重新撰寫故事,有的組則改成提案形式,想要結合故宮和switch。每組都朝著不同的方向各自發展,但同樣的是相較於第一次提案,這週的更細緻也更具體了。但也因為有了細節,而開始有轉譯不當、敘述不順的問題,這些新的挑戰如果能在製作前期解決,相信十一月底的專案製作工作坊就能順利的進行了!

「它變有趣後,就好懂了。」


今天我們邀請到故宮教育推廣科康綉蘭科長,以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「博物館的力量」發想為題演講。從博物館的定義開始到功能層面,慢慢理解到博物館、美術館,其實也是社會處方籤的一員,以青少年為例,透過藝術創作的作品,可以轉移或隱喻,間接提供自我檢視及覺察;以高齡長者為例,藝術創作可以帶來自主控制感,進而達到賦能的效果。
為了能讓同學更實際感受到博物館的治癒療效,講座最後還邀請到故宮的瑪麗安老師來,現場帶同學以故宮典藏文物《鵲華秋色》為主,以粉彩進行療癒創作:用梳子製造水波紋的效果、用鐵尺刮出河流,最後用粉彩的粉末混色,用棉花棒種樹、用手指造山,大家專注在創作自己與朋友的山,在冬日的陰雨連綿中,找到療癒自身的出口。

分享本文